因地施策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据了解,永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全县境内梁峁起伏,沟壑横,自然条件差,可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全县贫困村102个,贫困户13634户,贫困人口50854人,贫困发生率达到29%。而“云集生态园”所处的甘井镇属梁塬沟壑区,北高南低。北部海拔1436米,南部落差900米,境内被两条支毛沟纵切为3个小塬面,地貌呈北窄南宽。
日前,记者步入“云集生态园”登高远望,50多万株新栽种的国槐、紫英、云杉、合欢等苗木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当初投资‘云集生态园’项目时,我们管理层很多人都不看好。”西安蓝溪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武坦言,他对这个当时自然环境和资源并不优越的农林项目却充满信心,他深信有国家不断出台的涉农利好政策,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依托母公司“蓝溪控股”的资本实力、企业文化、科技优势和产业运作做支撑,一定能将园区打造成永寿县乃至陕西省的一个闪亮的名片。
2011年,在关天经济区和西咸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之时,西安蓝溪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适时成立了陕西云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投资1.67亿元开发建设“云集生态园”。
村民蒙双林说,从前这里是几个村的坡地和甘井镇的林场,后来成材林木被人大量砍伐做了矿柱,仅存的都是不成材的次生林,林场有名无实。1998年,一家外地公司在林场搞布尔山羊规模养殖,2003年却突然撤资,让当地养殖户和村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为后来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信任危机。
“初来乍到,我们面临的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拓荒之战。满目荒山,野草比人都高,虫蛇出没令人胆战心寒,泥泞小道崎岖难行,没电没水,吃水要到很远的深沟里去挑,临时办公就驻扎在遗留的破旧羊舍里。”陕西云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文峰如是说。
“云集人”就像当地农民种地那样深耕细作,投入巨资实施了水利、通电、修路等基础工程,其中饮水、灌溉水利工程前后历时三年,建成蓄水3万立方、高10.05米的水库大坝及多个蓄水池,设计并铺设地下灌溉网线8540米,既保障了园区各种作物、植被和树木的灌溉用水和员工生活用水,又发挥了区域地表径流在防洪、抗旱和灌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陕西云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蓝溪书院常务副院长翟晓健如数家珍:自2011年建设以来,园区已经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先后建设完成了包括云溪湖大型蓄水库区、覆盖全园的节水灌溉系统、千亩优质核桃培育示范基地、三千亩优质苗木培育示范基地、千亩优选果蔬采摘体验区、林下养殖种禽基地、柿子酒深加工基地和富锶纯净水厂等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同时,还建成并投入运营的蓝溪书院、乐农公社、DIY山地自行车、山地CS实战模拟和观光索桥等观光旅游项目。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
早在园区确定发展产业定位时,王武就提出结合当地实际,审时度势,在现代农业板块将既定的柿子产业链做稳做实做专做强。依托母公司蓝溪控股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柿子产业化生产基地。以期带动永寿县及咸阳市周边五县的柿子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闯新路。
陕西云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波说,针对周边柿子品种落后,树龄过大,贮藏保鲜和深加工跟不上,造成“农户柿子挂在树上无人采收”的尴尬局面,公司专门组建了研发中心,通过对国内外的优良品种进行比较、筛选,繁殖和推广,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促使周边地区柿子品种及栽培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同时,园区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柿种质源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文理学院生物技术学院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利用高校先进的科研技术优势, 培育优质种苗、指导关键技术和深加工研发。通过对柿子种植环境的无公害检测,使园区所有柿子品种均满足无公害产品、产地及环境的要求,实现了特色柿子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目标。
经过近三年的产业培育,以云集生态园为核心,以永寿、彬县、长武、乾县、眉县为主,柿子面积已达100万亩,为园区打造示范带动、柿果深加工提供了坚实的原料支撑。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永寿县甘井镇为中心,东、南、北呈树叶状分布的产业区域,柿子现代农业园区南北全长6.2公里,规划园区1.3万亩,核心区3600亩。
云集生态园倾力打造柿子酒全产业链,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柿种质源圃、葡萄酒学院和园艺学院签订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柿子渣循环利用和柿子深加工等科技成果协议。2014年以来,随着柿子酒中试车间、柿子酒厂以及柿子全产业链建设的相继完成,标志着柿子产业化迈入了发展快车道,在全国果酒行业力拔头筹。
张波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园区“柿子种植基地及深加工项目”若达到设计能力时,公司年均生产和销售柿子酒可达100吨,柿子醋(饮)50吨,柿饼30吨,柿叶茶10吨。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1斤装柿子酒120元/瓶、柿饼20元/公斤、柿子叶茶200元/公斤)估算:年均销售收入为1345万元;年均总成本费用约为596万元;可望实现年均利税总额为749万元。
“没有产业做支撑的扶贫项目,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永寿县县长王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云集生态园”凭借母公司蓝溪控股在科技创新、企业孵化、金融扶持和资本优化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发展生态和旅游特色产业,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记者采访了解到,柿子产业除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它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当地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具有广阔的前景,被当地群众誉为一种多收的“铁杆庄稼”。
产业支撑 精准帮扶农民脱贫
“云集生态园给周边村子和村民带来了福音,100多村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特别是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找到了‘钱袋子’!目前,园区已吸引了一批在外打工的青壮年返乡就业。”烟庄村村委会主任王清莹说。
采访中,王清莹还给记者讲起了“胡千万”的故事。今年58岁胡卖良以前在外打工多年,除了供家里的开销也没落下多少钱。自从云集生态园建园以后,脑筋活络的他便瞅准了机会,带着儿子一起承包园区的土方工程,随着园区的建设发展,他和儿子成了“包工头”,手下的工人越来越多,事情越干越大,如今他不仅开上了豪车,还在永寿县和咸阳市置了好几套房子,村民都叫他是“胡千万”咧!
今年40岁的蒙双林说, 他家住在岳御史村,家里有六口人,其中四口都患有疾病。之前他一直在外地打工,近年随着父母年事已高,他无奈又回到家乡。园区领导得知他家困难情况后,很快就让他成了酒厂的一名固定工。不仅每月可稳定收入近三千元,而且还能就近照顾一家老小。
今年入夏以来,由于村民市场意识淡薄盲目育瓜,几个村子群众种的西瓜出现严重滞销。园区领导得知后献爱心伸出援手,优先收购贫困户种植的西瓜,共集中收购了五万多斤西瓜,此善举在当地群众中被传为佳话。甘井镇党委书记朱迪告诉记者,云集生态园依托科技实力和自身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切实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很好地扶持、带动和引领作用。
王清莹说,去年园区收购柿子120吨,收购价为每斤7毛钱;今年计划要收购480吨,收购价提高到1块钱;从前年一斤三四毛钱到现在的一块钱,这480吨柿子对农户来说,可是一笔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呀!
随着云集生态园柿子酒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对柿子原料的市场需求将继续扩大,由此必将影响周边乡镇、县市柿子新品种的规模推广种植,从而辐射带动全省的柿子产业振兴升级。截至目前,以云集生态园为核心,以永寿、彬县、长武、乾县、眉县为主,柿子面积已100万亩,为园区打造示范带动、柿果深加工提供了坚实的原料支撑。通过技术创新和产能提升,至2016年底,云集生态园将建成标准化柿子生产示范园6000亩,实现年经营收入近一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