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小常识(五) | ||||
发布时间:2008/5/13 浏览次数:2056 次 来源:LANSEAD 作者:MAIZI | ||||
地震的发生和种类 (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老百姓俗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洪涝、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现象。 一次大的破坏性地震,尤其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在几十秒、甚至几秒钟内就会使成千上万的人在地震中丧生,成百上干幢建筑物沦为废墟,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公元1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1/4级大地震,据史料记载,死亡83万人;1985年8.1级地震,财产损失约60亿美元;人们对1976年发生在我国唐山市的7.8级地震,至今还记忆犹新,这次大地震使拥有百万人口的唐山工业重镇,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死伤40余万人(死24.2万人,伤16.4万人),造成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震后,国家投入巨资重建新唐山,整整用了10年时间。 (二)地震的分类 1.根据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又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四川省的天然地震几乎全部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四川省近代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某些人为的原因,如工业爆破,矿山开采,核爆炸等,也能引起地面剧烈振动,称为人工地震。这类地震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 2.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四川省所有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在5至30千米之间,这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最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目前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大约为720千米。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3.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例如, 4.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以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微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对地震宏观异常怎样识别? 大地震前会出现多种类的宏观异常,已被大量的地震活动所证实。如何识别它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产生非震动物异常的干扰因素有天气因素(如鱼类上浮、蛙类迁徒)、生理因素(如动物生病发情)、环境因素(如水质污染)、敌害侵扰等等。 产生非震地下水异常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生物等干扰的因素影响。人为因素包括灌溉、注水、排水等。产生非震的植物异常因素有病虫害和气象异变。地震前宏观异常的特点,一是不是上述非震影响因素导致;二是宏观异常有规律性,空间上受地质构造控制,时间上有同步性,各类上有广泛性,数量上有众多性。当然,若判断是否地震异常,还必须综合地震活动和其它微观前兆监测手段变化来确定。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