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小常识(二) | ||||
发布时间:2008/5/13 浏览次数:2184 次 来源:LANSEAD 作者:MAIZI | ||||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一)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加固住房。 检查和加固住房 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应拆掉。 (二) 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进行一个家庭防震演练 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加固睡床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叫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又称“里氏震级”震级,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一个7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就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发电量总和。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的次数与震级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种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 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用来划分地震烈度标准的是地震烈度表。不少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制定了地震烈度表。我国现行的《中国烈度表》,最低为一度,最高为12度。一度时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时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时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破坏,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至十二度为毁灭性的破坏。 震级和烈度是两把不同的“尺子”,人们往往容易弄混,就连国内外的某些报刊有时也会把他们弄错。其实,震级和烈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的烈度大小却很不一样。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程度。显然,炸弹装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破坏力越大;离炸弹爆炸的地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同样的道理,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越远(即震中距越大,或者震源深度越大),烈度就越低。地面上的各点中,震中附近 离震源最近,烈度自然就最高。震中地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我国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30千米,对于这类地震,震级为三级时震中烈度为三度,震级五级时震中烈度一般为六至七度,震级为七级时震中烈度为九至十度。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的现象在任何一次地震发生时都存在。例如, 地震烈度除了与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关外,还与地震时岩石破裂错动的方向、地质构造、各地的土质条件和地下水分布关状况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同一个地震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点,地震烈度也可能不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