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蓝溪视界 -> 行业动态
联合国副秘书长盘点中国2009年国际舞台表现
发布时间:2010/1/5  浏览次数:1880 次  来源:蓝溪集团  作者:蓝溪集团

  新华网联合国12月28日电 (记者王湘江)联合国负责经济与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沙祖康近日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就2009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进行了盘点,以下是此次专访的问答全文:

  一、2009年是中国在国际多边舞台活动比较频繁的一年,从年初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四国,4月份的国际金融峰会,再到9月份的联合国系列峰会以及匹兹堡金融峰会等等,您怎样看待中国在这一年里在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等各领域的参与情况以及影响力的提升?

  【沙祖康】今年是峰会创纪录的一年。中国国家和政府首脑参加了历次峰会。9月,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随后参加了在匹兹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温家宝总理出席了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并将赴哥本哈根参加气候变化大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影响逐年提升。今年的特点是,中国的外交活动格外频繁,中国的政策举措亦格外引人注目。我认为,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是一个重要原因。此次危机,形势之严峻,可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相类比。危机波及并影响各国,促使国际社会反省,使各方不得不正视现实,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危机。危机催化国际关系和格局变化。20国集团取代了8国集团,成为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机制。国际经济事务,已经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西方必须与发展中国家对话。

  我的看法是:

  第一,中国影响扩大是个大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金融危机的爆发,客观上为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参与国际决策提供了机会,由此,中国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国际社会欢迎中国领导人参加重要会议,重视中国立场。中国负责任的形象和建设性的作用,中国的和平发展,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称赞。

  第二,发达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仍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已难以为所欲为。

  我的感慨是,没有危机,有人可能就不会让你发挥任何作用。

  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在世界范围内消退的情况下,中国率先在金融和经济领域出现了复苏,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就您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工作中的观察来看,您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的复苏?中国率先走出经济低谷给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沙祖康】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出口大幅度下降,GDP的增长放缓。2008年11月后,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

  中国通过大规模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通过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增加对企业信贷支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等方面改革。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向民生领域倾斜,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同时,继续扩大开放,在努力稳定出口的同时,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不断优化贸易结构。

  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增长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低谷开始逐步加速。联合国经社部估计,中国2009年GDP的增长可在8.5%左右,而当年全球经济总产出估计会比2008年下降2%左右。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采取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及时、果敢、正确,表明政府驾驭困难时局的能力,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机制在应对危机方面的优势,即能够迅速有效的集结资源,出手快,出拳重。其它不少国家无法及时推出如此庞大规模的应对措施。

  中国率先走出经济低谷对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具有很大意义。全球工业产出、贸易流量、和大宗商品价格,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的逐步复苏,这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复苏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少亚洲国家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逐步走出衰退,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复苏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经济增长的复苏不但直接带动了全球总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世界各国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

  早在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与美国经济并驾齐驱。而在危机中,中国经济成为全球增长的唯一一台发动机。当然,中国GDP占世界总量只有7%左右,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不能单靠中国一台发动机。

  这印证了一句常说的话:中国把自己的事办好了,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三、当前国际社会仍然面临多重全球性危机,例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等,中国在这些领域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您怎样看待中国在应对这些全球性危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沙祖康】在应对这些全球性危机方面,中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首先,中国采取积极行动,应对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

  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前面谈了许多。在粮食领域,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和占世界6.5%左右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却提出了自主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所有这些表明,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强调综合应对,统筹兼顾当前增长和长远发展。

  粮食、气候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金融危机与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紧密相连。重视气候变化对农业等领域的影响,重视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科学引导,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不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能源安全。在推动经济恢复增长的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第三,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推动各国团结一致,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强协调,携手努力。

  中国领导人积极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粮食安全峰会。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呼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支持,维护公正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努力保持商品、投资、服务自由流通。

  再引用一句老生常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越是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贡献就越大。

  四、"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在前几年曾经一度非常严重,但在最近一两年似乎减弱许多。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不仅在国内经济民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国际社会面临一系列危机时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中国威胁论"自然不攻自灭。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沙祖康】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中国切实在走和平发展之路。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大国风范,有助于减弱"中国威胁论"的分贝,压缩其市场,但这种论调绝不会消亡和绝迹。今天减弱平缓,明天就可能甚嚣尘上。这与中国是否是威胁没有关系。中国过去,现在从未威胁过谁,将来也绝不会威胁别人。所谓"中国威胁"的说法,纯粹是因为一些人处于某种政治需要而炮制出来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威胁论"仍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生态环境和气候等领域扩散。国际政治十分复杂,不能一厢情愿。比如,在人权领域,中国与西方的分歧难以消弥。

  五、在联合国,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外国朋友,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的情况很了解、也很关注,可以感到他们对中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的那种由衷的钦佩之情。但另一方面,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也使得外界对中国的期望值升高,甚至有一些过高的期望,您认为中国应当怎样理性看待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

  【沙祖康】我的看法是:

  第一,要永远保持清醒。中国人均收入只有三千多美元,经济总量因人口基数大而显得惊人。在众多领域,大而不强。中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政府对此十分清醒,最近对所谓"两国集团"的提法,明确表示不接受。

  第二,对某些势力的批评指责甚至于恶意攻击要分析,不必太在意,中国有承受力,能担当的起。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走自己的路,天经地义,有人要曲解,不奇怪。你低调,他们说你不做贡献,没尽到大国责任,甚至"搭便车"。你增加对非援助和投资,就说你攫取资源,建立势力范围。对此,不必过于在意。只要中国坚持维护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正当权益,身正就不怕影歪。

  第三,推动交流与合作。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偏差很大。要努力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今天与昨天。最近美方倡议,今后四年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人员。这是值得欢迎的。

  第四,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作用。中国实力在增强,因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亦在上升,国际义务增加,这是趋势,躲不掉。要牢记中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坚持义务和权利要平衡,切忌得了虚的丢了实的。

 

 

 

 

 

分享到: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秦汉大道两年后通车 临潼新区到市政府新址.. [下一篇]:陕西规划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蓝溪控股成员企业
扫一扫进入电子杂志阅读平台 扫描二维码访问官方微信
网站地图|站外导航   西安蓝溪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17 LANSEAD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3796号 技术支持:荣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