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蓝溪视界 -> 行业动态
陕西将建立20家高技术产业联盟
发布时间:2010/9/28  浏览次数:2351 次  来源:蓝溪控股  作者:蓝溪控股

按照省发改委日前印发的《陕西省高技术产业联盟建设指导意见》,到2015年,陕西省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建立20家产业联盟,以进一步推动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意见》所定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陕西省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建立20家产业联盟,以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间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促进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为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组织联盟成员开展技术攻关、完善产业链条、开展对外合作等。

省发改委将加大对产业联盟建设的资金支持。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联盟策划的重点创新能力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支持联盟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荐联盟企业申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支持有条件的联盟成员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联盟建设指导意见(全文)

 

一、产业联盟的基本内涵

高技术产业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或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产业创新合作组织。它是指围绕我省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组织机构发起成立,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聚集发展为目标,本着自愿的基本原则,形成的联合发展、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创新合作组织。产业联盟主要有四种类型,研发合作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和技术标准产业联盟。

二、充分认识建设高技术产业联盟的重要意义

20 世纪70年代末,产业联盟开始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联盟在我国初见端倪,TD-SCDMA产业联盟、WAPI联盟、闪联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联盟)等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联盟日益兴起。产业联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我省科教人才聚集,工业基础较强,是我国高技术成果转化的实验区、先行区和示范区。建立产业联盟,有利于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打破资源条块分割、配置不合理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实现我省科技资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建立产业联盟,能够运用市场机制促使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联盟成员围绕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突破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性、前沿性、共性技术瓶颈,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竞争新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产业联盟,有利于依托龙头企业,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式产业发展体系;有利于规避企业重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的生产要素整合;有利于企业优势互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聚集,实现我省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发展。建立产业联盟,有利于充分发挥我省人才、技术和产业资源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集成创新能力,提升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有利于生产要素有效集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我省高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建设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手段,围绕我省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运用市场机制,聚集创新资源,构建产业联盟,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产业链条完整、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产业联盟应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联盟契约,促进联盟成员之间产学研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合作交流。

坚持自主创新与资源整合相结合。产业联盟应强化自主创新,充分依靠技术进步助推动产业和企业发展。同时,有效利用联盟资源,加大联盟内合作力度,促进联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提高联盟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集成创新能力。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产业联盟应紧紧围绕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重点领域作为切入点,分类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四、产业联盟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联盟的组织作用,积极整合产业、社会资源,搭建全方位、高层次的产业服务平台,协助政府部门对我省高技术产业进行指导和管理,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间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联盟成员的研究、开发、制造、服务水平,促进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为我省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15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我省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建设20家产业联盟,支撑产业加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开展技术攻关。组织联盟成员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联盟专业领域的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并推广应用。

2、完善产业链条。协调联盟成员形成对产业发展的共识,组织和监督联盟成员开展协作,推动产业资源有效整合,形成联盟成员之间有效的合作及产品配套体系,延伸、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3、搭建公共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加强联盟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培训、交流、合作,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产业、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4、协助政府管理。协助政府部门对产业发展实行监督和管理;发挥行业渠道优势,向政府反映联盟成员的意愿和要求,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协助联盟成员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5、开展对外合作。建立、协调、发展与国内外相关企事业、标准组织、标准管理机构等的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有益于联盟产业发展的公益事业;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参与或牵头组建全国性产业联盟。

五、组建产业联盟的基本条件

(一)要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个独立法人组成。企业处于行业骨干地位;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合作的技术领域具有前沿水平;其他组织机构也可成为联盟成员。

(二)要有明确的联盟章程。要有由联盟牵头单位发起,成员单位共同签署的联盟章程,章程中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等。

(三)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要建立有效的决策与执行机制,明确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以及有关日常事务处理主体。

(四)要建立利益保障机制。促进联盟成员间优先、优惠共享研发成果,推动联盟成员通过协议明确共同研发项目成果的权利和义务,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

(五)要建立开放发展机制。要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并积极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要建立成果扩散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联盟外扩散。

六、大力推进产业联盟建设和发展

(一)加强对产业联盟建设的业务指导。省发展改革委是我省高技术产业联盟建设的业务指导单位,负责全省产业联盟的组建和运行工作,制定促进产业联盟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联盟发展。各市(区)、各行业、各基地要把产业联盟建设作为统筹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本区域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和本行业规划,依据产业联盟组建的基本条件,向省发展改革委提出组建联盟申请,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从发展战略、技术水平、产业规模、集聚程度、发展环境及地方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通过后批复认定产业联盟。

(二)加大对产业联盟建设的资金支持。为促进各产业联盟建设,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联盟策划的重点创新能力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支持联盟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荐联盟企业申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支持有条件的联盟成员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三)积极支持多种形式产业联盟建设。鼓励省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并探索长效、稳定的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运行模式。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科研机构牵头组建或参与全国性产业联盟,提高我省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影响力。

(四)强化对产业联盟建设的目标考核。建立产业联盟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联盟可持续发展。各联盟牵头(组织)单位,在每年1231号前,提交上年度联盟建设发展总结报告,省发展改革委分析评估后提出评价意见,评价意见分为优秀和良好,对年度考核优秀联盟提出的产业链项目,省发展改革委优先纳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给予支持。

 

分享到: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岳华峰:关于统筹科技资源的思考 [下一篇]:统筹科技资源西安如何为全国探路
蓝溪控股成员企业
扫一扫进入电子杂志阅读平台 扫描二维码访问官方微信
网站地图|站外导航   西安蓝溪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17 LANSEAD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3796号 技术支持:荣天信息